
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后,让战火纷飞的其他六国松了一口气,旋即又深吸了一口凉气,本以为嬴政年纪小,可以消停了,但秦国的相权和将权,不但没有内耗,反而屌的嗷嗷叫。
最战战兢兢的是比邻的韩国,早就被赳赳老秦揍出了阴影,打摆子的膝盖哆哆嗦嗦还不算完,最近已经感受到了脖子开始冒嗖嗖的冒凉气,显然不是啥好兆头。
所以怎么能让大秦这个强壮的猛男温柔的放下手里的大棒子,韩国绞尽了脑汁。
最后推出了一个人——郑国。
对!是人名,不是国名,这个人名字叫郑国,是正儿八经的韩国人,并且这个人有项特殊技能——顶级水利专家。
文明存续的本质在于生产加战斗。
大秦战斗力爆表,粮食生产力却有点掉链子——土地薄产。
关中平原此时并非沃野千里,而是实打实的盐碱地,所以粮食产量并不高。
因此懂水利的郑国,那对于老秦来说是刚需。
所以郑国就变成了韩国派出去的间谍卧底,目标是说服秦王,修那个时代的超级水利工程——可以把关中平原变成沃野千里,粮食生产大大的提高。
让秦国把精力投入大型基建上,疲惫不堪,这样就可以让韩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小伙伴们喘口气,事缓则圆——这就是韩国想到的主意。
郑国看看晨曦中的妻子,孩子,父母,依依不舍又不得不远走他乡,这一别就是一辈子。
他孑然一身,背负着家国使命,向西、向西、又向西,走过家乡的平原树林,翻山越岭,跋涉大河,到达了秦国,描述了水利工程的宏伟蓝图。
纵然再强大精明的人,一旦跨越自己的专业知识,进入到其他知识盲区,那都是小学生,这是意识稀缺性的魅力所在,面对郑国的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少年秦王,大腿一拍,这事得干,大力支持。
工程很浩大,很费时,很费钱,也很费人,但秦王嬴政很支持。
but……
秦王嬴政精神很受伤,纸是包不住火的,郑国是韩国派的间谍被调查清楚了。
我对你咋样,你又是咋样对我的?嬴政想刀人的眼神是藏不住的。
其实从古到今,穿越一切,我觉得人世间最、最、最贵重的莫过于信任。而最让人心凉的莫过于对方辜负了你的信任。
为此,嬴政气火上头,下了逐客令!一刀切,你们这些外国的人,心眼忒坏,都给我滚犊子,寡人再也不爱了。
这个时候太想求进步的李斯慌了,写了一封历史有名的《谏逐客书》。
国从秦穆公以来就是任用外来人才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。逐客,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,如果逐客令得到执行,秦国必将危亡。
而暴露韩奸身份的郑国本人则冷静的异常:“始臣为间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臣为韩延数岁之命,而为秦建万世之功。”
我确实是韩间,但这项工程确实利于大秦,我最多能帮韩国续命几年,但对于秦国而言那是万万年的事。
这事堂堂正正的从阴谋变成了阳谋。
球又踢回到了嬴政这边,要不要继续?
嬴政……
干就完了。顺便收回了逐客令。
历经十年,渠成,嬴政赐名郑国渠, 关中平原尽成沃野,粮食高产,旱涝保收。
而郑国得以善终,只是苦了远在韩国的家眷,成了韩王泄愤的炮灰。
君子生于小国,非君子之过也。秦灭六国,韩排第一。


下面我们以事功学问复盘这件事。意识通过结构转递能量。
1.嬴政的存续危机意识,通过郑国渠提高了粮食生产力,为秦灭六国打下基石,又因为收回逐客令的措施,让人才不至于流失到敌对国。
2.李斯的求进步意识,通过郑国渠引发的《谏逐客书》事件,得到嬴政器重,日后成了开国宰相。
3.韩桓惠王间谍疲秦意识,通过郑国渠,苟延残喘几年,成了秦灭六国的顺位第一名,这可真是个大聪明。
4.郑国的专业人做专业事意识,通过郑国渠实现了施展抱负和才华,自证稀缺性而得以善终,又因为不善变通而导致家眷因此丧命。而郑国的能力,才华,和对华夏大一统的贡献,光耀千古。
同样的结构,因为意识不同,传递的能量也不尽相同,所以统一中有变化,变化中有统一。
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,如果你是郑国,你怎么保护自己的家眷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