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星

最近一有时间就琢磨师父那句:“不要把经历当成肤浅的感动,要化成恒久的感同身受”。恰逢去博物馆看展览,见到了很多拓片,回来又看了一些相关书籍,忽然开始有些感触。
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或拓片,如果你不在史观的维度去看它,那它在你面前就只是一个连它的读音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的一个器皿。虽然不一定非要掌握类似考据学那种很专业的知识,才能去欣赏它,但它在你面前的时候,你脑子里应该多少对它有所了解、有所感受,而不是一上来只停留在认字的阶段,这对欣赏它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。
描述和语言都是苍白的,需要感受。这本身属于思维转换的问题,需要练习。
就像书画里面的线条,本质就是作者的感受反应,可以和人等同看待。所谓的练笔,就是要把平的线,也就是麻木的线,练得敏感多情,随境而发。最后不但能表现各种质感强弱,还能表达喜怒哀乐。这样的线条笔墨,才算达到目的,才算得上“传神”。这种传神,不是从线条的表面形态上判断,而是靠感受,内在的感受。
其实这个感觉,恰恰就是跟艺术有关联的地方。艺术最怕无病呻吟,没感受是大病。所以有些艺术家的放浪形骸,沉迷自由,虽然不被世俗理解,但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为了充分体验所有能触摸得到的感受。再深入点,就可以体验到道韵,感悟天地能量运行的规律。符合道韵,就会舒服。不符合,就会别扭。而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是衡量标准,也就是不欺心。这也是集体意识没有资格评判的地方。因为集体意识不管对错,重要的是它不属于你。类似写论文,集体意识是数据库,不是你的论文。如果大道是考官,你最终能成功过关唯一的依仗,就是不欺心。这是别人替代不了的,只属于你自己的问心之旅。
慢慢感受丰富敏锐了之后,就能一步步走入一个更大的世界,从而加深生命的宽度。与现今的拜物主义相比,这应该才是真正的见世面。
这样一直累积,就能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。然后,等到你有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媒介(或书画或设计或陶艺或建筑…)表达的时候,就可以通过你的情绪来介入。你想要冷静的、肃穆的、严谨的,或者小心翼翼、开张、激动或者兴奋,甚至很狂躁,这都是一种表达。甚至西方艺术里还有一些很负面很暴力的一些因素,也是情绪介入的一种手段。这样就可以慢慢创造属于你的精神世界。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精酿,独属于你的这方精神自留地的领域也会渐渐扩大,跟更多人事物产生共鸣,意识结构能量协调一致,然后就会逐渐发挥它带给这个世界的芳香。
所以,要尽可能广泛地去感知,不断构建你感同身受的世界——将所有看见的事物构筑进“事物链”中,快速地转变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。其实归根结底,也就是一个字,“观”。
这样不停的体物入微,不一样里就有了一样的理,变化里就有了统一。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,压缩了重复数据,内存变大,系统处理数据就会精简快速,万物齐一,从而以简驭繁,存无守有,然后逐渐见道。所以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自证的必经之路。
最后,你的直觉会越来越敏锐,日用即道。直觉,代表数据处理的速度过快,心智没有办法理解。直觉锁定,是破一切相的自证存续的结果。没有推理过程,答案呼之欲出。就像真正的爱,在任何逻辑判断和头脑权衡之外,它是天地间最自然的力量,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其中微妙。随之而来的就是,平静的喜悦,世界的丰盈。这时候,存而不执就是你最大的利器。当你不执着于拥有,天地都是你的,没有头脑里面的限制,你可以在无边的自由里畅游。
